每年新的養殖周期開始,就有很多新手進入這個行業,但是關于養殖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術語,對于常年從事水產行業的老人,都不一定非常理解,結合養殖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基礎知識,供各位養殖朋友參考:
一主要養殖模式
1、水產養殖aquaculture利用各種水域以各種方式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和種植的生產活動。2、
海水養殖murine aquuculture:muriculture利用海水以各種方式進行海洋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3、半咸水養殖 brackish water aquaculture在鹽度0.5~16的咸淡水水域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4、
淡水養殖freshwater aquaculture利用淡水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5、
灘涂養殖intertidal mudflat culture在潮間帶灘涂上養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方式。6、
淺海養殖shallow sea culture在潮下帶至15m等深線以內海域進行養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方式。7、港塭養殖marine pond extensive culture在沿海港汊成河口地帶,通過筑堤、攔網、營水,納苗等措施進行水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8、
筏式養殖raftculture在海洋水域中設置活動筱架,其上掛養海洋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方式。9、網圍養殖 net pen culture在湖泊、水庫、淺海等水域中用網圍攔出一定水面養殖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方式。10、
池塘養殖 pond culture利用池塘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11、
湖泊養殖 lake fish farming;fish culture in lake利用湖泊水體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12、水庫養殖 reservoir fish farming; fish culture in reservoir利用水庫水體進行水生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13、河道養殖 fish culture in riverway利用河流、渠道設置攔魚設旅進行魚類養殖的生產方式。14、
稻田養殖 rice field fish culture:fish culture in rice field在水稻田中開挖魚溝、魚溜.進行魚類養殖的一種稻魚兼作的生產方式。15、生態養殖ecosystemculture在一定的養殖空間和區教內,通過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他不同生物在國一環境中共同生長。實現保持生態平衡、提高養殖效益的一種養殖方式。16、健康養殖healthyaquaculture采用投放健康苗種、投喂質量安全的全價飼料及人為控制養殖環境條件等技術措施,使養殖生物保持最適宣生長和發育的狀態,提高養殖效益和產品質量的養殖方式。17、集約化養殖intensiveculture單位水體苗種高密度,物質和能量投入多,管理精細.高產出的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方式。18、流水養魚fish culture in running water;flowing water fish culture在自然流動的水體中進行魚類養殖的生產方式。19、
工廠化養殖industrial aquaculture利用機械、生物、化學和自動控制等現代技術裝備起來的車間進行水生動植物養殖的生產方式,20、
網箱養殖 culture in net cage利用網箱進行水生動物養殖的生產方式。
二管理模式
1. 水質管理核心參數 溶氧(DO):>4 mg/L(魚類存活最低值),>5 mg/L為理想。 pH值:7.5-8.5(淡水),8.0-8.5(海水),超出范圍會導致魚類代謝紊亂。 氨氮(NH?/NH??):<0.2 mg/L,毒性強,主要來自糞便和殘餌。 亞硝酸鹽(NO??):<0.1 mg/L,可導致魚類“褐血病”。 透明度:25-40 cm(淡水),反映水體浮游生物量。
2. 投喂管理 餌料系數(FCR):飼料用量與魚體增重比(如1.2表示1.2kg飼料換1kg魚)。 四定原則:定時、定量、定點、定質投喂。 攝食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吃完為宜,避免浪費。
3. 常見病害類型 細菌病:如爛鰓病(柱狀黃桿菌)、腸炎(嗜水氣單胞菌)等。 寄生蟲病:指環蟲(鰓部寄生)、錨頭鳋(體表寄生)等。 病毒病:如對蝦白斑病、鱸科虹彩病毒病、鯉科皰疹病毒病 等。 非傳染性疾病:缺氧浮頭、氨中毒等。
三水產養殖關鍵術語解析
1. 水質相關術語BOD(生化需氧量):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所需的氧氣量,反映污染程度。 COD(化學需氧量):化學氧化劑分解有機物所需氧量,數值高于BOD。 藻華(水華):浮游植物過度繁殖導致水面變色,可能引發缺氧。 倒藻:藻類突然死亡,釋放毒素并消耗氧氣,需緊急增氧。
2. 養殖操作術語清塘:放養前清除塘底淤泥、消毒(生石灰200斤/畝)。 肥水:施用有機肥或化肥(雞糞、尿素)培養浮游生物,作為天然餌料。 拉網鍛煉:魚種出塘前多次拉網,增強抗應激能力。(現在幾乎沒有) 輪捕輪放:分批捕撈達到規格的魚,補放新苗,提高產量。
3. 生物學術語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藻類)和浮游動物(輪蟲、枝角類)。 底棲生物:螺、蚌等,可凈化底質。 濾食性魚類:如鰱魚(濾食浮游植物)、鳙魚(濾食浮游動物)。
4. 病害防治術語藥浴:將魚浸泡在低濃度藥液(如3%鹽水)中消毒。 全池潑灑:將藥物均勻灑入池塘(如二氧化氯0.3ppm,即每畝/米水深200克)。 免疫增強劑:β-葡聚糖、維生素C等,提高魚體抗病力。
5. 設備與技術術語增氧機類型: 葉輪式:增氧深度大,適合深水塘。 水車式:推動水流,適合長方形池塘。 微孔曝氣:底部增氧,效率高但成本高。 生物絮團技術:通過益生菌將殘餌糞便轉化為可食用的微生物團,減少換水。
四養殖策略與生態學術語
混養:不同食性魚類共養(如草魚+鰱魚+鯽魚),提高資源利用率。 單養:單一品種高密度養殖,管理方便但風險高。生態養殖:結合種植(如魚菜共生)、減少化學投入的可持續模式。 應激反應:魚類因環境突變(溫差、缺氧)出現的生理異常,需潑灑VC緩解。
五注意事項
1. 禁用藥物: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等致癌物,需遵守國家《無公害水產養殖用藥標準》。 2. 天氣預警:雷雨前減少投喂,避免魚類消化耗氧加劇缺氧。 3. 記錄管理:每日記錄水溫、投餌量、死魚數,便于分析問題。
總結:水產養殖需掌握“水、種、餌、管”四大要素: 水 :穩定水質是核心; 種 :選擇健康苗種;餌 :科學投喂降成本; 管 :預防病害和應激。
相關標簽: